非人缘鉴定,帮动植物讨公道
一次,有市民打12345投诉,说在一家知名的连锁火锅店吃饭时,点了海鲜拼盘,老板说鱼肉里有中华鲟。接到举报后,市监局不敢马虎,立刻委托司鉴院进行检测。通过DNA序列检测,鉴定人判断这条鱼是西伯利亚鲟的一个杂交品种。通过调查进货渠道,发现这些鱼确实来自北方的一个人工繁殖基地。
与传统的印象不同,“亲子鉴定”不是人类专属,动植物也能做,专业名称是“非人源DNA鉴定”,顾名思义,研究的是人类以外的所有样本。司鉴院从2017年就开始进行这项研究,还专门建立了非人源DNA鉴定实验室,张素华负责技术攻关和具体的鉴定业务。2020年开始,这也成了他们研究室的常规业务之一。
国宝中华鲟的鉴定,司鉴院此前也做过。2019年8月7日凌晨,崇明渔政管理检查站的执法人员在水上巡逻时,查获了一条正在进行非法捕捞的渔船。执法人员在其冰库中起获了当天捕捞的各色鱼类,在对这些鱼进行分类登记时,一条有着尖尖吻部、梅花状陷器的鱼引起了大家注意,它的样子很像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而且这条鱼是在佘山岛北侧海域捕捞的,正是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的范围。
要进一步确认它的种类,得从DNA入手。尽管中华鲟的DNA序列已共享,但有20多种鲟鱼是它的“近亲”,选择哪些基因序列作为目标区域要仔细考量。最终,法医物证学研究室确认了在核基因和线粒体基因的四个目标区域作为检测区,从DNA上验证了这条鱼确实为中华鲟。
这条中华鲟的形态完整,环境损害鉴定研究室的专家也会从形态学进行进一步的鉴定。然而有些动物送来时,已经不是完整外观形态。今年1月,海警部门委托司鉴院为一批走私鱼翅做种属鉴定。整整10个集装箱的鱼翅,足足重4吨,绝大部分已经腐烂变质,挨个检测无异于大海捞针。
“我们最后决定抽样鉴定,从鱼翅软骨取样,这里的细胞比较集中,最容易提取DNA信息。”张素华说,最终他们在137份样本中发现,97份样本属于大眼长尾鲨,这是一种濒危物种。
有时候,有人申请给动植物做鉴定,无关法律和利益,只是因为“咽不下一口气”。有个温州的养殖户,丢了一头很能下崽的老母猪,怀疑是邻村人偷的,为此和那家人没少吵架。他请鉴定人去猪圈采样,通过和自家的小猪仔比对DNA,判断那头老母猪是不是自家丢的。一来一回,鉴定费几乎超过了母猪的价格,但他觉得这口气必须要争。
有人从内蒙古赶来,要鉴定种牛的DNA;有人为了找回丢失的赛鸽,带来很多鸽毛鸽粪;有人觉得卤牛肉口感有问题,和店家吵架,鉴定出来还真是猪肉冒充的;有人骑电动车时,路边突然冲出来两条宠物狗,紧急刹车后倒地身亡,要从狗毛中获取DNA,确定是哪条狗,才能追究主人的责任……
非人缘DNA鉴定处在发展阶段,工作经常遇到新的问题。有些动植物,虽然形态发生了变化,还是能检测出DNA的,比如磨成粉的罂粟、捣碎的中药或煮熟的猪肉。
但有些就没这么简单。张素华记得海关曾经送来过一张桌子,要判断其是不是紫檀木。“这种就比较难做”,因为木材加工中为了防蛀防霉会进行大量化学处理,DNA很难提取。
走出办公室前,张素华冲记者神秘一笑:“你知道吗?你刚喝水的纸杯上,有你的全套DNA,个人遗传信息都在里面哦!”DNA双螺旋结构的分子模型被发现至今已近70年了,其中的奥秘人类还无法参透,但科技已经带我们走了很远。